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基于异构网络的智能视频传输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异构网络的智能视频传输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四川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都工业学院、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得分:90.63分

评审专家:肖俊(浙江大学)、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文伟平(北京大学)、刘加(清华大学)、刘驰(北京理工大学)、汪华章(西南民族大学)、黎珂(工业信息安全(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该成果研发了自适应编码、快速转码、视频\图像去噪与超分辨率、目标检测、行人重识别、姿态和轨迹分析等技术,解决了智能视频传输监测系统中视频压缩与传输、视频增强与复原和智能分析与处理三个方面所遇到的痛点问题。目前本成果自全场景综合定制化的基于异构网络的智能视频传输监测技术投入已投入市场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受到行业广泛认可和推广。

一、该成果面向多场景智能感知的视频传输监测应用需求,从“视频源—可靠传输—多层次理解”全链路出发,开展了针对现有智能监测系统在全场景异构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包括视频编码与传输过程的压缩比低、传输可靠性不足、视频质量无法保障以及缺乏智能化场景感知等技术难题的研究,突破了“异质视频—异构网络—多层应用”下视频可靠性传输、复原与重建、多层次智能视频理解等关键技术的瓶颈。搭建了面向全场景的综合定制化智能视频传输分析监测核心系统,并成功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视频监测服务平台,高效经济地满足了各种应用场景下的需求。其主要创新如下:

1)该成果在视频压缩与传输方面,构建了基于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分级鲁棒传输与快速转码框架,实现了视频高效压缩、稳健传输及不同类型视频流的流畅编解码,与传统HEVC标准相比,在信道带宽波动条件下仍能实现视频自适应稳健传输,且重建质量达到36-42dB,突破了压缩—传输—转码技术瓶颈,为高速传输高质量视频奠定了基础。

2)该成果在视频增强与复原方面,提出了针对复杂多类型退化的综合图像质量增强方法,极大限度缓解了在异构网络中广泛存在的由于不同成像设备性能、不同传输带宽等影响导致的噪声干扰、运动/散焦模糊、低分辨率、压缩效应等多类型图像质量退化问题,图像复原质量NIQE达到3.512,PIQE达到42.86,有效提升了视频质量,为视频多层次分析理解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源。

3)该成果在智能化场景感知方面,针对场景切换导致智能感知水平下降以及不同场景功能需求差异大的问题,基于目标检测及跟踪等浅层分析方法和群体情绪及社交关系推理等深层理解技术创新,建立了面向多样化场景和多元需求的智能化多层次场景感知新范式,突破了现有监测系统场景适应性有限、不同场景需要完全重新定制开发的局限。

二、项目研制过程中,已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论文19篇),19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三、成果产品在近40家单位和机构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银行监控、应急指挥、火情监测、生态监测、公共卫生安全监测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智能视频传输监测技术领域的同类技术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评价服务体系:

本次评价采用由成都博智睿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四川省科技厅等团队研究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含理论方法、分类评价指标、大数据分析架构、服务规范等内容。

Section image

 

上一篇
崇州市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中心
下一篇
老年肌少症综合干预应用示范区建立及差异化干预管理
 回到主页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一旦点击接受,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设置
全部拒绝
Cookie设置
必要的Cookies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
分析性Cookies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首选项Cookies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