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以重症可视化平台为载体的医教研创融合团队管理模式
完成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国际医院)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得分:93.3分
评审专家:晁彦公(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小亭(北京协和医院)、何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刘丽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潘灵爱(四川省人民医院)、朱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炜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该成果以重症可视化诊疗体系为平台,以融合发展模式为内核来运作管理,包括组建圈层化多角色团队,分为医、教、研、创等集群,通过工作链进行协同,通过学术牵引和管理机制融合发展,实现“易行”转化路径和即时转化模式,以学术团队落地推广;孵化产出及推广落地了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多维产出,应用于墓层医疗单位,达到了医教研创同步并举的成果。
在临床方面,该团队通过学术为导向将可视化诊疗实践经验与专家意见、文献成果相结合,并制定技术标准,落地形成了覆盖重症救治核心问题的全程标准化诊疗路径,并通过教育培训项目,及建立以四川省重症可视化诊疗质控联盟为核心的全川重症救治质量质控提升体系,将成果成功应用于60余家医疗单位,实现了各基层单位基于标准路径的临床救治质量的提升。在教学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性的进行互动为主体的教育改革,并且建立了三维具象化模拟人平台及基于重症特点的重症可视化诊疗教育体系。并依赖于其制定的标准诊疗路径形成了“春耕行动”、“天使计划”、“青芒计划”、“扎根行动”等教育培训项目,举办75期培训,进行行为习惯教学,规范了临床行为习惯。在科研方面,以智慧可视化脏器监测为主体平台,进行创新科研:并且通过墓于诊疗路径的真实世界研究不断的优化诊疗路径。此外,团队还与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团队进行了长期合作的形成医工结合研发转化模式,实现了医教研创的融合良性发展。
该团队先后参编《重症超声》、《重症超声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等7项行业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及技术指南;撰写并发表重症超声可视化诊疗相关文章72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专著10部;获得国家级及省级等科研课题与墓金,累积经费937.52万;
综上,该团队首创的以重症可视化平台为载体的医教研创融合团队管理模式,实现了对科学建设、人员队伍素质提升、医疗质量改进等多方面的重大创新与广泛应用,直接促进了重症患者受益,为该领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重症可视化领域的同类技术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评价服务体系:
本次评价采用由成都博智睿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四川省科技厅等团队研究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含理论方法、分类评价指标、大数据分析架构、服务规范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