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高海拔地区崩塌堆积体开挖边坡工程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华能澜沧江上游水电有限公司古学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天府永兴实验室、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得分:91.26分
评审专家:李耀家(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刘晓东(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董建辉(成都大学)、吕宝(四川志德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陈浩儒(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陈斯恺(西南交通大学)、付成华(西华大学)
在此成果中,成果完成单位提出了“创面破环模式分析+创面稳定性判断+因地制宜分区分级+生境恢复+植物群落构建”相结合的治理思路。进而利用所研发的系列生态修复基材与技术,针对不同立地环境,建立优化地形分区、坡度分级、块石分量的分区治理工艺体系,攻克了堆积体开挖边坡治理中的核心技术瓶颈,解决了创面稳定、保水控肥、生境打造、生态功能恢复等难题,实现了地灾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低碳、高效、生态友好型的防控技术体系,为我国高海拔地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该成果主要创新如下:
1、该成果突破了单一刚性支护与表层植被恢复技术局限,系统解析了多元侵蚀耦合机理,建立了基于多因子的分区分级治理技术体系,研发了系列低碳生态材料,实现了生态系统快速恢复,丰富了我国高海拔地区的环境保护理论,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及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2、该成果创新性地将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提出“安全-生态-固碳”协同治理模式,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获得多项专利,创新性显著;
3、该成果系统性的形成了多学科理论与创新工艺,形成了低碳、高效、生态友好型的防控技术体系,相比传统工法,可显著降低治理成本,节约材料和人工费用,同时通过碳减排和碳汇功能提升带来长期经济效益,其社会和环境效益也同样显著;
4、该成果已在多个水电工程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其在高海拔地区及类似脆弱生态环境区域的边坡治理效果显著,治理后边坡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领域的同类技术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评价服务体系:
本次评价采用由成都博智睿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四川省科技厅等团队研究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含理论方法、分类评价指标、大数据分析架构、服务规范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