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精神障碍患者"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整合的全周期健康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得分:91.77分
评审专家:邵静(北京回龙观医院)、马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娅丽(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马伟光(北京协和医学院)、贾守梅(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陈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华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在此成果中,成果完成单位针对目前精神障碍防治实际工作当中还面临着多维风险交织、全周期管理缺失、社会支持薄弱等核心问题,突破传统单一维度评估局限,构建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度精神障碍患者全周期健康风险管理评估与干预体系,实现了对患者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与医护、心理、社工等多专业人员的高效联动,切实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发展。
该成果主要创新如下:
1、该成果进行了精神障碍患者"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整合的全周期健康风险管理研究,首次纳入了环境维度,突破了传统三维模型对环境风险的忽视,实现了真正的全周期协同闭环管理,构建出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2、该成果开发了《精神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覆盖风险预警、保护性约束优化等6大模块;建立社区管理“拉力-推力”模型,通过政策宣传、隐私保护等措施提升患者参与率;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整合理论,构建了覆盖院内精准护理、家庭心理支持、社区支持协同的全周期健康风险管理关键技术;
3、该成果首次证实了家庭情感联结可通过调节作息类型间接缓解焦虑,并首次构建了“认知洞察力→家庭凝聚力→作息类型→焦虑”的链式中介模型,为“家庭干预+睡眠管理”双路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4、整合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等多源数据,明确各领域关键评估指标,实现精神障碍健康风险的早期识别与精准评估;基于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改良电休克治疗等特殊诊疗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优化临床诊疗流程与服务模式。研发临床标准化风险评估工具,建立三级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护理人员对健康风险的识别及处理能力,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搭建“患者-家庭-社区”三级管理网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档案,实现动态跟踪与精准干预;
5、该成果已定点帮扶48次、开展继续教育项目达20项/年、参会50余场次。成果于2020年03月起陆续在多家医疗机构应用,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改善患者预后。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措施,不仅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下降7.45%,更在药物副作用管控、暴力行为防范、意外伤害预防等精神科重点管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带动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撑,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医药卫生与健康管理领域的同类技术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评价服务体系:
本次评价采用由成都博智睿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四川省科技厅等团队研究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含理论方法、分类评价指标、大数据分析架构、服务规范等内容。
